2011年2月22日。双飞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了双飞燕二代光学针光技术暨新品发布会,在本次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历时多年研发让鼠标再次革命的双飞燕-针光技术及针光鼠标。自此使用第五代工作原理的鼠标正式进入外设市场。那么鼠标自1968年诞生起到底经历过多少种工总方式呢?下面让我们逐一了解一下吧。
第一代鼠标:全机械式鼠标
1968年,鼠标的原型诞生;全世界第一个鼠标诞生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它的发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Englebart博士设计鼠标的初衷就是为了使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简便,来代替键盘那繁琐的指令。 这款鼠标外形为一个比较简陋的木头盒子,其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带动枢轴转动,并带动变阻器改变阻值来产生位移信号,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屏幕上的光标就可以移动。


第二代鼠标:半光学半机械式鼠标(光机鼠标)
1983年,我们众所周知的罗技发明了第一只光机鼠标,对于这种鼠标人们有很多种命名方式:光学机械式鼠标、机械鼠标、光机鼠标、滚球鼠标等等。它的工作原理:它的原理是紧贴着滚动橡胶球有两个互相垂直的传动轴,轴上有一个光栅轮,光栅轮的两边对应着有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当鼠标移动时,橡胶球带动两个传动轴旋转,而这时光栅轮也在旋转,光敏三极管在接收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时被光栅轮间断地阻挡,从而产生脉冲信号,通过鼠标内部的芯片处理之后被CPU接受。信号的数量和频率对应着屏幕上的距离和速度。


第三代鼠标:光电鼠标
光电鼠标现在仍在盛行,当下光电鼠标的代表就应该是由微软开发创造的IO、IE系列了。光电鼠标内部有一个发光二极管,通过它发出的光线,可以照亮光电鼠标底部表面(这是鼠标底部总会发光的原因)。此后,光电鼠标经底部表面反射回的一部分光线,通过一组光学透镜后,传输到一个光感应器件(微成像器)内成像。这样,当光电鼠标移动时,其移动轨迹便会被记录为一组高速拍摄的连贯图像,被光电鼠标内部的一块专用图像分析芯片(DSP,即数字微处理器)分析处理。该芯片通过对这些图像上特征点位置的变化进行分析,来判断鼠标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从而完成光标的定位。


第四代鼠标:激光鼠标
激光鼠标时下最为流行,其精准的定位与灵敏的反应使得它在鼠标界的地位无法撼动。当然,由于这种鼠标成本偏高,固也成为了职业电竞选手或是游戏爱好者必不可缺的“利器”,但对游戏或者pc不太了解的人群基本不会对这种鼠标感冒。激光鼠标传感器获得影像的过程是根据,激光照射在物体表面所产生的干涉条纹而形成的光斑点反射到传感器上获得的,而传统的光学鼠标是通过照射粗糙的表面所产生的阴影来获得。因此激光能对表面的图像产生更大的反差,从而使得“CMOS成像传感器”得到的图像更容易辨别,提高鼠标的定位精准性。

第五代鼠标:蓝影鼠标
2008年微软蓝影鼠标问世,然而蓝影鼠标的矛头并不是指向激光鼠标,而是万年不倒的光电鼠标。采用Blue Track蓝影技术的鼠标产品使用的是可见的蓝色光源,因此它看上去更像是使用传统的光学引擎。可它并非利用光学引擎的漫反射阴影成像原理,而是利用激光引擎的镜面反射点成像原理。通过左上的这个简单的光路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LED光源发射出的蓝色光线通过Collimating Lens(校准镜片)大量汇集,照射在物体表面上,通过物体表面反射到Imageing Lens(成像镜片),经过成像镜片对光线的二次汇集在CMOS Detector(光学传感器)上成像,而光学传感器则相当于是一台高速连拍照相机,能够在每秒钟拍摄数千张照片,并将它们传送至图像处理芯片,经过芯片对每张照片的对比,最终得出鼠标移动的轨迹。

第六代鼠标:针光鼠标
2011年双飞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推出了最新的针光式鼠标,虽然现在已经时隔3年,但针光鼠标在市场上的活跃范围仍不广泛,但是,面对现在国内山寨满盈,双飞燕却选择开拓的道路却是精神可嘉。与传统光电鼠标不同,旧式传统的光学鼠标,会因为光学孔太大,造成光路长而耗电,亮面成像不清,光标移不动,光标乱抖动,进而影响鼠标移动的顺畅度。双飞燕针光技术摒弃传统, 改变光孔及光入射射角度, 在射入表面后即垂直反射进入光感应器,其光路短而光场强,能轻易捕捉微界特征让成像更加清晰,提高数倍影像特征值,光标控制更加灵敏而精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