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前的提醒: 无论是最近的KANA还是KINZU,甚至包括以后的其他新品,它们其实都只是一个正常发售的新产品而已。我理解大家期待新品的心情,但还是请大家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新品。因为任何产品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过高的期待值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烦恼。 因此,请以平和、淡定的心态围观。。。多注意产品的特点是否符合自己的习惯于需求,这样才能更好的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 所谓评测,其实本质就是产品我比你先用了,还有我比你爱写东西分享,然后我写出了这篇东西让你了解产品并品头论足,这就是评测的本质。但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评测,它也是人写的,或者说也是少数人写的,所以即便是再力求客观,也会因为众口难调而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因此,大家看评测的时候,应尽量多注意产品特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少被作者的主观情绪所影响,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产品,避免花冤枉钱。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很早就拿到了KANA V2,而且还出了过早曝光的乌龙事件,但是因为家里老人去世所以耽搁了一周才发出这篇评测。
换汤也换药--Steel Series KANA V2试用报告
一代的KANA虽然销量还不错,但是我个人并不喜欢。主要原因一个是握感不适合我,再就是原相芯片的天生残疾了。 所以当KANA V2第一次到手的时候给力我很大的期待。 毕竟更换了A3090这个口碑甚佳的芯片,可以说从根本上将这个产品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完成度。 那么下面是骡子是马就拉出来溜溜吧。 不过先声明,因为并非是完全的原创新品,所以在许多方面跟一代相比并无改变。所以为求评测的完整性,我将在对比的同时,将一代与二代相同的部分严重一代评测时的内容。大家可别说我偷懒。。。。哈哈
一、外观篇
目前我拿到的这个工程样板(为什么说是样板,后面大家就知道了)可以说基本与量产的没有区别。所以目前看到的外观就是最终的样子。 相比一代的纯黑跟纯白,V2来了一个混搭。并且把滚轮和侧键改为了目前SS品牌的主色调橙色。 我个人对这个配色不发表看法,具体是否好看就留给大家自己来选择了。
外形除了配色跟一代完全没有区别
除了配色之外,最大的区别来自于侧面材质。一代的侧面采用的塑料本体带颗粒的材质,握起来虽然颗粒感很强,但并不粘手,而且显得略有些硬,看起来塑料感还颇重。所以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实际握感都只能算差强人意。个人认为还不如与上壳一样做成镜面更好。
V2将侧面改为了类肤磨砂效果。看到这估计会有人说类肤啊,没啥新意。而且手汗小反而滑。 别急,V2的这个类肤很靠谱。先看看视觉效果
视觉效果确实很好看,同时材质也不像普通类肤那样小颗粒。而是采取了颗粒比较大的处理方式。 既不粗糙,也很美观,兼顾了好看跟实用。算是几年来看到的鼠标当中最好的一种类肤工艺。如果用在SENSEI上面就好了。。。
另一个与一代差别比较大的点就是屁股上的LOGO。 V2的LOGO变得很大,明显比一代大很多。
不过究竟是大好看还是原来的好看这个我也不发表意见,留待大家自己斟酌。
鼠标正面,其实这点缀的橙色看起来还可以
线也沿用了跟一代一样的。我一直不大赞成采用这种编织方式的线。因为时间久了就会硬的跟棒子一样。
底盘有些变化,不过最终的还是一个细节说明了这个鼠标的身份。 大家能看出来吗?
哈哈,其实就是PRO这个字样。正式的版本应该叫做V2。
二、使用篇 1、外形及握感分析 KANA的外形,我想是许多人第一眼看到它之后就开始喜欢的根本原因。 确实很赞,尤其是仿造IO而制作的大侧键,让原本审美疲劳的XAI系开始的外形增添了很大的新意,而且对整个外观的点缀也恰到好处。这一点确实要给要给KANA的设计师打上一个高分。 不过话说回来,外形毕竟只是鼠标的一个方面,具体握起来如何才是重点:
握感分析 当初KANA号称替代IO,现在看来,可以看做是宣传上的误会。或者说用户期待度过高的一厢情愿。但如果产品本身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很容易让人接受,那么它依然可以是一个成功的舒适型鼠标。 但这一点KANA却没有做到。 因为它的握感并不很好,至少在同样外形下的整个家族中,以同样的舒适度和习惯要求来衡量,它的握感依然是排在最后的。 原因就在于侧键的设计。 前面说了,外观来说,KANA的侧键其实是一个加分项。但是有时候长得好看未必好用(想歪的先去面壁)KANA的侧键就是典型的例子。 而主因就在于那个特殊设计的凹槽。可能设计师过于醉心于外形而忽略了这样一个完全鸡肋的凹槽对于握感的致命影响。这个凹槽在握持中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带给你一种很不舒服的分段感。 因为前面说过,KANA侧面的材质比较滑手,所以这个占了整个侧面二分之一面积的凹槽在很多时候也会临时被委以握持的重任。 可凹槽就是凹槽,手指握上去是悬空的,这样自然会让你无所是从。 结果就是KANA的侧面握起来明显感觉到是两部分,既无法保证稳定,也没有弥补侧面材质滑手的缺陷,还会增加侧键误操作的几率,这着实是个败笔。另外与其他兄弟不同的是,KANA侧面手指着力点的那个部分专门做了一个不大明显的凸起。目的是抵住无名指和小指的指缝,并以此来为无名指和小指分别提供握区。 不过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从下面这种光影感不强的照片上你都看不到。可确实存在。 另外这个凹槽除了降低舒适度以外,还有一个很囧的作用,那就是收集你的手汗泥。。。。。
上面这些是我当初对于KANA一代的侧面握感评价,可以说很不客气。 不过二代相比一代却有比较大的进步,原因就是在于类肤工艺的引入。这种工艺大大的降低了一代侧面的滑手感,同时也提高了握持的稳定性。所以从SS系列鼠标整体评价的角度打分的话,一代只能打5分,而V2则可以达到7.5,进步幅度非常大。不过因为结构未做改变,所以收集汗泥的功能应该依然健在。。。。
微动
相比许多人骂的TTC,OMRON显然更讨人们欢心。尽管它的双击概率要比OMRON高一点,但人们仍然喜欢OMRON的手感。这一点无论你是真的有研究,还是看了诸多评论人云亦云,但结果却改变不了。所以SS这次也学乖了。 大家不是喜欢OMRON吗,OK,我给你们加上。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V2上面活跃的7N。 至于手感,我想我就不再赘述了。
滚轮手感描述 KANA的滚轮采用了与SENSEI一样的设计,也是透明材质配合滚轮等外加黑色橡胶。视觉效果不错。但是KANA的滚轮在宽度上要比SENSEI的还要宽大。不过与SENSEI不同的是,它的刻度感要弱化很多,尤其是滚的比较快的时候。并且阻力也要小很多。所以KANA的滚轮滚起来非常轻松随意。习惯了AM的大刻度,还真对这个轻松的滚轮产生了一些好感。 CS里暂未发现有自动跳现象。
2、性能测试
KANA一代之所以有很大争议,原因在于采用了原相的芯片。所以也就出现了那两个众所周知的致命问题。第一个是3200DPI下的抖动问题。因为DPI是插值,所以不稳定也是正常的。而第二个就是著名的转圈。当然,这是由一定几率的。比如我测试时候手中的KANA就没有这个问题,但采用同样芯片的KINZU V2就存在。 这个问题也是当初KANA在临近上市之前被突然叫停改进的根本原因。 而V2相对于一代,真正的改进之处也正在于此。 经过测试可以得出结论,A3090还是给力的,靠谱的。。。先看看大家喜闻乐见的画圈和直线修正吧。 图中左上是画圈,分别是1600和3200. 结果很令人满意。而右上角则是很多人关心的直线修正。这里我只能说以我的手测试出的结果是没有。因为毕竟我这是人手而非机器,所以我不敢说一点也没有。但以我的经验来说,使用中是绝对不会有问题的。当然,我手头就一个V2,而不是成百上千。所以我也不能保证是否存在个体差异。 图中左下是丢帧测试,结果一目了然,没有任何问题。 右下则是快速的画竖线和斜线,也没发现什么问题。
光头抬起高度
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因为毕竟除了ZOWIE之外,其他已面市的采用A3090的鼠标中基本没有感应距离较低的。例如I-ROCKS的幻彩蛹。 而KANA V2的测试结果也和其他鼠标大同小异。我手头这只的感应高度大约在0.5-0.6CM左右。 论坛看到有说在1CM左右的,所以怕引起误会,特意拍了一小段视频,以供大家参考。 至于现在的高度是否影响使用,我个人的意见是不会。因为这个高度基本算是在临界点以内。如果还是觉得有问题可以加贴一层贴脚,这样就彻底解决了问题。
[url=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0MjA2ODQ4.html]视频地址,无法直接观看的猛击这里[/url]
[flash]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0MjA2ODQ4.html[/flash]
手感描述
我身高190,手相对较大,所以KANA对我来说有些小。这就导致鼠标刚一入手完全不适应。游戏里远距离对射指针根本没有一点章法,瞄准不是滑过就是没滑到。中距离扫射压枪更是找不着北。 而后在大约2周左右的时间里才渐渐找到感觉。虽然枪法还是一样的菜,但是却可以品出哪些是指哪打哪,哪些是神经枪。
我个人入手KANA的第一感觉就是有点飘。这与它的体积和重量,尤其是握感有着莫大的关系。 前面提到过,KANA侧键的凹槽很影响握感,所以KANA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反映在游戏中的最大感觉就是发飘。这个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克服。不过侧面握起来的分段感还是感觉非常明显。当然,这是对我这种手大,用惯了大鼠标的人来说。如果你从一代用起,或者正在使用像KINZU、AM或者FK这些同类鼠标,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适应问题。尤其是V2改进了侧面材质之后,整体的握感要比一代好很多。而微动前面也介绍过,一代的TTC微动其实很适合连续3-4发的单点,同时也可以应付远距离需要反复细微瞄准的对射。而V2采用了大家喜闻乐见的7N。所以即使我这里不介绍大家也能猜出它的手感。这一点显然让V2的大众印象分提高很多。而在鼠标的游戏感上,一代的指针移动轨迹总是给人的感觉略有些诡异。 品味了很久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手感的味道有问题。 其实玩鼠标比较多,或者玩龄较长的玩家都应该有一种很微妙的体会,那就是不同鼠标的手感味道差别。 目前来说,最深得人心的,恐怕要属微软的IE3以及IO。而后面的“微软系”产品,也大多继承了这种味道。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EC系列、AM还是SS自身的XAI和SENSEI,都很容易就能抓住微软老用户的心。 可是在KANA身上我找不到那种熟悉的微软味道,或者说SS味道。 细品起来反而有点像以前刚接触RAZER铜斑蛇时期鼠标的感觉。 体现在游戏中就是习惯于微软味道的人会觉得弹道好像有些不同,尤其是对于压枪扫射弹道的控制。 当时这种感觉很微妙,也许是我还没完全适应。 这可能与原相芯片对于整体性能的控制有关,与安捷伦明显存在细微的差别。此外,当时在论坛讨论中,saeko兄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提示:他认为原相芯片的加速度特点确实与安捷伦不同,它的加速度是无视移动速度始终存在的。虽然这种说法未得到完全的官方验证,但是至少很好的解释了我感觉手感味道不对的疑惑。这里表示感谢! 而采用的A3090的V2就很容易找回那种所谓的味道。就是这个味儿的感觉油然而生。所以,担心V2手感延续一代的人可以完全放心了。
3、兼容性测试
请恕我这里就不一一拍照和描述了。 说起来很简单,我共计使用了RAZER重装甲虫、FNATIC版QCK、ZOWIE TFS、ICEMAT SE、 ZOWIE SWIFT、corepad六种不同产品测试它的兼容性,结果完全令人满意。没有一款产品出现一丝一毫的丢帧。
而搭配来说,我更喜欢用它搭配QCK或者TF这种布垫。因为对我来说,本就轻飘的鼠标再搭配SWIFT那种滑度高的垫子会感觉难以控制。
结语
见惯了这几年SS沦为画厂,给QCK换N种图案以及给鼠标变各种外衣的行为。这次的V2就显得很有诚意,毕竟一代销量很好,许多一代的粉丝都期待能有一个靠谱的改进版。所以V2的诞生可以说圆了他们的梦。
如果还是有人想问我这鼠标怎么样,我会回答却是不错。前提是你喜欢它的特点,如果不是,那它就不是你的菜。例如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