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数月前评测的FLUX便携耳机在外观上带给了我不小的惊喜,这次在开箱FLUX新品前我确实很期待,但当两条耳塞摆在我面前的时候,又有一丝“失望”掠过心头。IN EAR PRO线身只是简单的黑,灰搭配,在耳塞本体部分才看到了银色的steelseries LOGO,而IN EAR更是简单的一“黑”到底。完全没有之前FLUX便携耳机那橘红色的线身带个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和时尚元素更是挂不上钩。在腔体材质方面,也没有让人感到惊艳的部分。也许是从减轻重量出发,腔体外壳采用的都是普通的塑料材质。
将耳塞拿在手上,第一感觉就是“轻”,而且不是一般的轻,甚至可以明显感受到IN EAR PRO的单元部分比线材还要轻上不少。终于有点体会到这个系列产品的宣传口号“FREEDOM TO PLAY”的含义,只有这种超轻的单元才能让人有无拘无束的感觉。
线材部分,两款耳塞有所不同,IN EAR PRO在线材的宽度上比IN EAR至少要宽上一倍有余,steelseries在线材的设计上借鉴了,魔声“面条”耳塞的设计。采用了扁平线材。采用这种设计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使线材缠绕在一起,既延长了线材的使用寿命,也让你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IN EAR PRO
佩戴
IN EAR和IN EAR PRO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佩戴方式,IN EAR采用的是普通入耳耳塞的佩戴方式。而IN EAR
PRO采用的则是绕耳式。在佩戴时需要将耳机单元绕过耳廓上方,线材挂在耳廓之上,单元自然垂下时再塞入耳道。这样佩戴的好处是,耳塞的重量会被耳朵自然
分担,使佩戴更为牢固。耳塞本身也不会因为自身重量影响而使佩戴不够牢固。当然,IN EAR
PRO本身已经足够轻了,再加上绕耳式佩戴,在使用的过程中几乎感受不到耳塞自身的重量。
耳套方面,IN EAR
PRO除了配备了不同尺寸的硅胶套以外还额外配了一副COMPLY海绵套。换装COMPLY耳套会让耳塞的舒适度更进一步提升,而且不容易对耳道内部产生
损害。但COMPLY耳套也是有缺点的,第一是不利于清理,第二就是寿命不长,一般使用3-6个月就需要更换了。
移动设备兼容性
由于这两款耳塞的产品定位都是优先考虑搭配移动设备使用的,因此基础接口都是标准的4极3.5MM音频接口,这样在搭配智能手机使用时可以完全替代原
配的耳机,而且通过耳机麦克风上的按钮还可以实现对手机播放器的简单控制,例如播放,停止,切换歌曲等等。因此耳塞对移动设备的兼容性也是本次评测的重要
内容。
为了这次测试,特意把办公室所有的手机都找来了,基本涵盖了从中端产品到高端产品,从国内行货到水货,从国产品牌到进口品牌。经过测试我们发现。两款耳塞对上述耳机都可以很好的支持,包括线控功能也可以很好的实现。
2013-4-16 10:04 上传
下载附件 (216.23 KB)
同时,为了测试IN
EAR系列对传统随身听的支持度。我们特意选用了在随身烧友中颇具口碑的“小神器”建伍D9随身听作为测试对象。测试结果是,两款耳塞的4极3.5MM均
无法兼容D9随身听,而且问题各不相同,IN EAR声音播放不完全,而IN EAR
PRO则更是在播放器开启3秒钟内就会让D9强制关机。直接导致后面的音乐测试需要换上IN EAR
PRO自带的接电脑使用的普通3.5MM转接口才能进行。而IN EAR由于自身没有配备转接线也没有转接设计。只好直接接到电脑声卡上完成音乐测试。
音乐测试
测试设备:建伍D9,坦克小夜曲声卡
测试1:林忆莲-依然
林忆莲是在香港家喻户晓的女歌手,她的声音细腻温转,唱功炉火纯青,收放自如。这首依然虽然不像其他成名曲一样出名,但很好的体现了林忆莲的特点。在这首歌的表现中,由于IN EAR采用了动圈单元,相比采用了动铁单元的IN EAR PRO,中低频显得要宽松自然一些,但是两只塞子在声场方面表现要差一些,缺乏立体感。中频离耳较远,高频方面有些暗。在IN EAR PRO换装COMPLY耳套以后,中高频有所好转,声音密度有所上升,也比之前自然了。建议在使用IN EAR PRO听女声的时候换装COMPLY耳套更合适一些。
测试2:MAROON5-MAKES ME WONDER
MAROON5,也叫魔力红乐队,是一支成立很早但却成名很晚的乐队。成立于1994年,到了2005年才真正火起来。歌曲以情歌为主,但又不是传统的美国摇滚乐队风格。而是在摇滚中融入了灵魂乐,主唱ADAM的嗓音也十分轻松随意,使这支乐队特点鲜明,MAKES ME WONDER获得了2007年格莱美最佳舞台表现奖。 分别用两只塞子听过后。整体表现比之前的女声测试要好上不少,动铁耳塞的优势开始体现出来,无论是从声音密度,低频的速度,量上,IN EAR PRO都要好过IN EAR。声场部分依然不太理想。IN EAR PRO换装COMPLY后,中频密度更大。可以更好的突出主唱ADAM有特色的嗓音,但缺点的是低频的速度要下降一些。
测试3:空之轨迹OST-银の意志 金の翼
空之轨迹系列的名曲,这次选用的是无人演唱的REMIX版。IN EAR PRO的表现依然要由于IN EAR,声音要利落不少。而且由于没有了人声拖后腿,IN EAR PRO终于一扫颓势,扳回一城。充分的发挥了自己下盘相对出色的优势。这里建议使用原配的硅胶套,声音更加有力量和速度感,不会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音乐测试总结
试听三首测试曲目后,两只FLUX耳塞的表现尚可,声场部分不够自然。期待steelseries在以后推出2单元,3单元动铁的产品,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同时也希望下一代FLUX可以在人声部分作出改善。想要迎头赶上那些传统的音乐耳机大厂还需要多下功夫才行。
游戏测试
测试1:COD9
动视暴雪一年一度的大作,没有不用来测试的道理。护送总统的关卡,游戏是steelseries的强项,在COD9的测试中,两款耳塞都表现的比较出色,定位准确,音效逼真,其中IN EAR PRO更好一些,但由于耳塞受先天条件不佳的影响,单元尺寸小,入耳式设计难以有大而自然的声场。在室外的大场面关卡中,声场表现难以比肩通价位的大尺寸单元游戏耳机。在这个关卡的测试中,IN EAR PRO的前辈SiberiaV2表现要好上不少,主要体现在声场上。
测试2:马克思佩恩3
Rockstar Games旗下的大作。相比COD9,马克思佩恩3在室内作战的场面更多一些。这个测试环节中,IN EAR系列比较好的弥补了自己的弱项。子弹模式中,从各个方向飞来的子弹的音效都还原的很真实,进一步缩短了自己和同价位大尺寸游戏耳机的差距。
游戏测试总结
IN EAR系列耳塞在游戏测试中基本让人满意,除了入耳耳塞的先天缺陷外,一如既往的继承了steelseries的优良传统,在游戏性能上,steelseries是从来不会让人失望的。
全文总结
从IN EAR和IN EAR
PRO的价位上来看,399和999的价位在动圈和动铁耳塞的领域中充其量算是一个入门级的产品,steelseries只是刚刚踏出了第一步。首先我很
佩服steelseries敢于踏入音乐耳机这个强敌环伺的领域的勇气,前有森海,拜亚,AKG等老牌音乐耳机厂商,后有SHURE,UE,WESTONE瓜分中高端动铁耳塞市场多年。外加铁三角,SONY等日系厂商也要出来分一杯羹,想要从中立足,谈何容易。希望通过这次
的IN EAR和IN EAR PRO,steelseries迅速的积累经验,争取未来在这个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赛睿 FLUX IN EAR 耳机
参考价格 399元
赛睿 FLUX IN EAR PRO耳机
参考价格 999元
相关阅读
作者
292篇 文章总数
30497754 总阅读量
推荐阅读
残夏 2025/04/29
残夏 2025/04/27
这价格,真不把国人当回事?